今年,元宵时节,赴豫走访南下离休返乡定居的老友,遂取道开封,了此心愿。
包公祠坐落在包公湖畔,红墙、绿瓦、庄严、古朴,系一座仿宋建筑。北宋时,包拯做开封知府,为官清正,执法如山,万民崇敬,被誉为“包青天”。自宋以来,历代在开封都修有包公祠。昔日开封战乱人祸,黄河水几度淹没全城,包公祠数度被毁。而今占地十五亩的包公祠是一九八四年重建的。据说当年包大人打座开封府的府衙就埋在它的地下。
祠内大殿的门楣上悬着“公正廉明”的巨匾,殿内端座着三米高的包公座像,但见包大人浓眉微挑,双目炯炯,含而不露,仿佛要洞穿这纷扰的世事和你的内心世界似的,在座像上方高悬的“公正廉明”巨匾的衬映下,显得分外威严、肃穆,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使你肃然起敬。大殿的偏殿里陈列着《铡美案》的蜡像,公堂上秦香莲据理力争,侃侃而谈;陈世美则一脸懊丧,十分尴尬。艺术家用雕塑语言形象地向游人演绎着包公这则不畏权贵、匡扶正义的民间故事。二殿里还陈列着包公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故之后,不得葬于坟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字字铿铿锵,掷地有声。包公嫉恶如仇,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操于此可见一斑。
徜徉在祠内绿茵茵的草地上,置身苍松翠柏间,遥想包公当年知开封府时,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誉,故为朝野称道,万民敬仰。虽然,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包公昔日打座开封府的府衙已被黄河的沙土埋在地下,但是包公的事迹却演为戏文和民间历代传唱,正是“杲杲清名,千古不磨”。
开封城外黄河滚滚向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是非功过身后事,自有人评说。一个人,只要他光明磊落,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历史自然就会有他的位置,人民就会永铭记他的英名。包拯当时不过五品官,但是他却能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机智地周旋于权贵,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为含冤者洗雪耻辱,为民众伸张正义。因此他成为正义的化身,为人民所爱戴。太史公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包拯虽然离开我们近千年了,可是他的崇高形象却象巍巍泰山那样耸立在人们心中。
我想,作为封建官僚的包拯尚能做到不畏权贵、体恤民情、匡扶正义。那么,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更加清明的今天,我们作为党员干部,不是更应为民谋利益,为国家多作贡献么?
“我们走吧”,同伴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走出包公祠,回眸凝望,大殿门前巨匾上“公正廉明”四个遒劲的大字,仿佛更加光彩夺目,深深地嵌在我的脑海里。(作者:吴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