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身探寻,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冠豸山下的深山之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大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群。这些承载了历史、承载了客家文化深厚底蕴的古民居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迷宫,当你步人其中,倾听岁月风尘的声响,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你可以窥视到岁月背后的种种故事,品味那历久弥新的客家家风。
可以说连城县的“培田古民居”与土楼一样是客家民系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的代表,它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构成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其外墙为青一色的防火砖,内建木制构架,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檀窗屏木刻雕花彩绘漆画,用料极其考究、工艺精致,处处体现出了客家人的聪颖智慧。
穿行在这古民居巨大的文化迷宫中,从门上的对联和房内的牌匾,随处可感受到培田这个曾经远离市嚣的山村,竟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客家人祖训“敬祖不敬神”及“耕读为本清白传家”的思想影响。如堪称一绝的“南山书院”,就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称,可见当时学风之盛。这座古代的学校曾培养出了140余名秀才。更难能可贵的是还产生了4名与孙中山、周恩来同窗留日、留法的学生。在一位曾与周恩来一同留法的学生故居,望着挂在墙上的他,当年西装革履英姿勃发的照片,令人很难想象新思潮的时代风是如何吹到这个偏僻山村的,也可以想见,正是这“南山书院”成了他走出山村走向世界的跳板。能直接体现当时耕读学风的还有古居“容膝居”,这是嫁入培田村的妇女进行文化补习和礼仪的地方,对未曾从小受过文化教育的外来人进行教育。由此可见培田人对文化极其重视的传统。这当然也有效地保证了培田人的文化素质。这种耕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紫芝毓秀”的古屋就延续着这么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耕读世家。房内的主人吴烈,今年五十一岁,只有小学毕业,但他竟然边耕田边钻研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当地小有影响的农民书画家。他的书法来自父亲亲传,而他父亲的书法又是来自他爷爷的传授。如此一代又一代耕读传统,粗糙的经风日晒的老脸和朴实憨厚的笑容,怎么看都是个普晋通通的农民,甚至在他拿起笔时还让感到不协调,似乎那双粗糙的手拿锄头更为合适。而当他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时,你却不得不为他书法的造诣而赞叹了。
正是这样,在培田的古民居,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匠心独运的建筑风格,而且从每扇房门上含义深刻书法独到的对联中更可以得到一种文化的洗礼。这些对联大都紧扣屋子的地形地貌,抒发主人的抱负,且大多与读书有关。如始建于1829年的大夫第(又称继述堂),规模宏大,号称是“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费二、三十万之巨资,成百余间之广厦”历时十一年建成。在它的前门,门楣上“三台拱瑞”四字横披,就应了房子对面的山为三座。而门框的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则不仅描写了门前景色,而且点出了主人耕读的一腔抱负。还有厅门的对联“草芦传正学;绮里著清声”也是如此。在培田古民居中这样的对联每幢房都有。还有如“华屋万年”的“善居室惟怀完美;好读书立志修齐。”等。颇具代表性的还有“锄经别墅”这古代学馆大门上的这副对联“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体现了培田人典型的耕读思想。
不仅如此,在培田古民居还可以看到古代人安居乐业的思想,通过建筑上的某种象征来表现的文化图腾。较为直接的如“衍庆堂”(吴家祖祠)门上的饰物,在门嵋上有两个代表男性象征的木刻柱体,是为“户对”。门口一左一右的两个石鼓,其座上的字“当”。合起来就是“门当户对”,体现了最传统的宗族间讲究地位秩序的思想。这也是“门当户对”这句词语的出处所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培田古代的客家文化和中原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较为含蓄的还有如大多数民居中可见的屋顶顶角处的“勾心斗角”饰物。所谓“勾心”,就是在房顶屋角处安一屋檐形状向内勾入的装饰;而“斗角”则是其“勾心”下的一个八卦图案。此即是“勾心斗角”。其寓意是住在房内的人齐心协力、团结互助,表达了人们家庭和睦生活平平安安的朴实愿望。而且“斗角”的八卦图案还有避外来邪气的意思。当然,现在“勾心斗角”的寓意已完全变了,但培田古民居屋顶上的“勾心斗角”却依然代表了古代人企盼安居乐业的朴素思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民间图腾文化的活教材。
走在宏大的古民居群众中,感受着客家文化深厚的底蕴,思想就时不时有迷失的错觉。培田古民居并非走马观花就能够了解深刻的,它那保留完好的石子巷道曾经印下历史沉重而漫长的足迹;它那斑驳的墙是一面面透视古今的镜子;它的每一块瓦每块砖都流传着一个已随风而逝的传说。培田古民居是一个独特的展示客家人传统的诱人的文化迷宫,走进去,即使脚步再轻飘的人也会参悟到某种不可言传的震撼。 (作者:绿笙)